半岛bandao体育官方坚持和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习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持和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努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个民族的历史真正呈现给人们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个孤立事件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走过的路,承载着一个社会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对于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选择取舍,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让其获得新的力量、放射新的光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充分肯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今天,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正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百余年前,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四风起云涌之时。西方世界长期秉承“西方中心主义”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视为理性、科学、文明、独立、自由、自主的化身,认为西方不仅过去是世界的中心,现在一直是、将来也永远是世界的中心。习总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五四运动至今的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党的领导之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乃是一种历史大势和自然法则,具有不可阻挡性。同时,中国即使再强大,也不会步西方“强者必霸”的后尘,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维历来强调“和而不同”,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必须坚守好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汲取世界其他文明资源中的有益养分,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始终是鲜活的自我批判的,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包括理论发展在内的整个文化发展必然随之自我扬弃。从早期农耕生产实践,到近代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过程。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习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传承弘扬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要植根中国实践,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敬畏历史、敬畏文化,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王颖 柳,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AHSKZ2019D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