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深化体教融合的路该怎么走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八大方面提出37项举措,全方位推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4月27日,《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规格之高,在近年来体育教育领域中鲜见。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侧重点是什么?体育和教育到底应该融什么、怎么融?体教深度融合的难点和痛点该如何打通?文件的出台将给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带来哪些变化?
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界的一个老线年代中期,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体教结合”被提出并付诸实践,逐渐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
当时体育和教育的分离是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首都体育学院原院长钟秉枢分析说,从问题的缘起看,一方面,恢复高考后,应试教育加强导致学生负担加重,体育课受到排挤,难以开足开齐;另一方面,为了取得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参与训练的学生训练时间延长、训练量加大,文化课学习受到影响,而市场经济下运动员原有的退役保障制度也受到冲击。种种原因使得原有的训练体系以及学校体育和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的态势遭到破坏,造成了体育和教育的分离。
“这种分离指的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体育和教育两个管理部门的分离,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分离,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钟秉枢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围绕教体结合、体教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了诸多尝试。比如,在普通高校试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体育系统内部建立完整的体育中专体系,进行体工队“院校化”改革等。“但这些措施都没能充分解决青少年学生包括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培养、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钟秉枢说。
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杨国庆告诉记者,出于竞技体育超前发展的需要,体育系统建立了一套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专业训练体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得体育与教育内在价值的联系减少。
近年来,体育、教育部门在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和阳光体育一小时等活动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源融合等方面仍需改进完善。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在体校教育中,文化也是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
《意见》的印发,业内人士普遍解读为,这是推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杨国庆说。他进一步解释,以前讲体教融合,更多的是强化体育与教育部门在竞技人才培养上的资源整合,是体育部门对教育部门在文化教育、后备人才培养、退役运动员安置方面的利益诉求。而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关注的是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强调体育与教育在功能与目标上的充分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深化体教融合针对的是全体青少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专业体院办竞技体校等。它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点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今年全国期间,体育教育话题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表示,体教融合最大的挑战还是在意识层面,要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体教融合不光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说,因此,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
“在传统观念里,进行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习成绩。这是偏见。”季浏指出,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有好处的,国内外大量研究已对此进行了佐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把体育上升到育人层面,跳出体育看体育,全面认识体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杨国庆看来,要全面深刻理解中央深改委从国家层面推动体教融合的本质意义,只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同向发力,体教融合的目标才能实现;要全面认识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体育事业的重要价值,从服务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高度,理解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责任使命;要全面更新育人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体教融合的精神内涵。
杨国庆表示,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服务社会机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社会参与方面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一体化实施;确立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理念,体育部门主动融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课质量、开展业余训练、举办赛事方面发挥作用;树立体教协同育人理念,使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效果;树立多元开放融合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社会、市场,推动更多社会组织成长为青少年健康的新阵地。
除此之外,体教融合还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育督导等举措,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场地建设,加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要把经费投入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保障,设置“生均体育经费”,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硬件投入的同时,兼顾教师培训、医疗保障、科研等软件投入,全方位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是今后推进体教融合的一个创新点。”苏州大学原校长助理王家宏提醒道,学校体育是中坚力量,但体育教育并不只是学校一方的责任,需要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充分认识家庭体育教育的作用,这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要正确认识社会体育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于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
“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在王家宏看来,落实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更好地回归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共同责任。
赛事是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也是体教融合的关键。《意见》明确了学生体育赛事将由教育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并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等。
可以预见的是,完善竞赛体系方面将会动“大手术”。比如,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青年运动会和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会,在参赛选手、比赛项目设置等方面明显重合,根据《意见》,这两大赛事将合并,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此次文件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整合体育赛事和合力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及相关的激励和扶持政策。
纵观校园体育人才培养,培养高水平员的“清华模式”和体育院校办优秀运动队的“南体模式”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无体育,不清华。”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始终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普及、提高并重。在今年8月底落下帷幕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和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中,清华大学男篮和清华附中男、女篮先后问鼎,再次引发关注。
南京体育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南体模式”,一批奥运冠军和优秀教练员从这里走出,为我国竞技体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然而仅有局部探索远远不够。王家宏指出,总的来看,目前高校主要停留在接收退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或直接招收运动员组建运动队的阶段,并且在体制机制、经费保障、学训矛盾等方面仍需突破。中小学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师资和设施不足,各项目间发展也不平衡。
从整体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线依然是“训练网”体系,这一模式的发展瓶颈也愈加明显。比如基层缺少经费,人才输送渠道狭窄,基层教练数量不多,生源减少等。
《意见》对此进行了回应,提出深化体校改革,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由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
“文件明确提出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对青少年赛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这就可以解决过去在赛事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和困难。”王登峰表示,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系搭建,对于将来竞赛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后备人才,可以打通他们进入大学的通道,也就是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对他们进行训练、共同组织比赛。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构建了优秀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
李建明介绍,今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将基于三大主要阵地:一是以学校体育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阵地;二是以体校教育继续加强和提升,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撑;三是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培养渠道。
对于如何构建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梯队和模式,王家宏认为,一是需要打造高水平校园品牌体育赛事,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和人才培养,培育校园体育竞赛的文化氛围;二是打通校园竞赛和社会竞赛的渠道,形成横向连接、上下打通、层层衔接的新竞赛体系,形成多元的校园体育赛事产业,整体拉动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体教融合都是过程,其终点应是体回归于教,青训体系回归国民教育体系,竞技体育回归企业体育文化,建立‘新举国体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说,“青训体系回归国民教育体系在我国历史上有众多借鉴,在国外也有诸多成功经验,如果搞好大学的省队布点、大学名牌联赛创建等‘龙头牵引’,建立由上而下的大中小学名校运动梯队,再解决好体育经费进入教育经费、教练队伍回归高校、强化运动员专业学习与学籍管理等,建立‘新举国体制’也不难。”
几十年来,体教融合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采访中,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条块分割造成的部门合作不畅通和协同机制不完善,是阻碍体教融合的堵点和痛点。比如,在竞赛中,体育系统注册的运动员难以取得会的参赛资格,教育领域获取的运动成绩难以得到体育体系的认可等。
“教育和体育本来是相通相连的,但由于分属两个部门管理,一方面,带来了支撑、扶助,在某些方面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本来相通相连的事情变成了各自独立、相互分割的事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认为,要以体制融合促成体教融合,把两个系统的力量协同起来,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育管理人才培养、学校体育发展、体育科技研究、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度融合,协同发力。
2014年,中山市教育局和体育局合并为“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在资源上进行深度优化,提高了青少年体育水平。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中山市40多名运动员进入17个项目的决赛,这些运动员大多是中山市各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2016—2018学年,中山市共有693个小项获得省级赛事前三名,581个小项获得国家级赛事前三名。全市149所学校创建了187个体育传统项目,进一步夯实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
天津市2017年开始实施“8421工程”,选拔体育基础较好的8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与1所区县业余体校建立本区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实现小学、初中、高中课余训练和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体制的完整衔接。体育和教育部门在工作管理、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教师配备、学生招生、训练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上海市近年来在总结校办运动队经验的基础上,以“足篮排、乒羽网、田径、游泳和武术等9个项目+X项目”为布局范围,由1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与2—3所初中、4—6所小学共同组成一个基本的“一条龙”布局单位,完善体教融合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部门利益上升为国家利益,为国家战略服务,是体教融合进行部门协作、资源整合的基本前提。“体教融合需要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毛振明呼吁。
天津体育学院副院长张欣认为,在部门资源整合中,教练员资源、学校师资、场地设施、参赛资格的取得、注册体系和竞赛体系的整合是重点。而如何使部门资源由有限度的结合到全面整合,实现共建、共享、开放,仍是不小的挑战。
李建明表示,为确保文件落实,将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协调制定具体政策,同时鼓励各地大胆试点、大胆创造,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做法,体教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理念和趋势,而不是搞“一刀切”。
“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改变,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人才之路越走越宽广。而体教融合不仅仅着眼于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贡献体育和教育共同的力量。”王登峰说。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与以往“体教结合”或者“教体结合”的提法相比,尽管词义相近,但高度不同、意义不同。如果说以往的体教结合,是体育、教育部门之间在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对接,那么这次“体教融合”的提法,则是站在中国教育、体育制度建设战略角度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这个新理念不仅关乎体育、教育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更涉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的成效与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体育、教育的价值和目标问题。毫无疑问,体育、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但与过去相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更高要求。
从体育的角度看,国家进步了、发展了,我们现在培养的体育人才不仅仅是获得金牌,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展示文化、体现精神。体育人才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所以,除了一技之长,体育人才必须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必须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一个优秀运动员站在世界竞技舞台,应该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
从教育的角度看,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能放任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蔓延,不能放任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体育是文化,扭转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以优秀体育文化为引领,让体育成为儿童青少年精神追求的重要内容,乃是扭转当下“文弱”流弊的关键。体育是文化,体育不仅能使儿童青少年具有强健的体魄,更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在团队精神培育、顽强意志磨炼、规则意识强化、抗挫折品格养成等方面,体育是更独特、更有效、更能为儿童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方式。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则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征。
从医疗的角度看,研究显示,除了遗传因素,引发危害生命疾病的原因,大多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儿童青少年时期最为关键。健康中国建设更要“从娃娃抓起”,从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做起。
从体育的角度看,要实现三个转型。一是儿童青少年体育管理责任要转型。体育管理部门要与教育管理部门融合,体育部门管理的重点是职业体育、社会体育等,而儿童青少年体育则应当由教育部门承担起管理的重任。二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机制要转型。运动员的选拔、培养要与大中小学校教育融合,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不能脱离社会自成一体。三是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要转型。青少年体育竞赛要全面与各级各类竞赛融合,不能是两个体系、两个群体。最高水平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是高中比赛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高校比赛。
从教育的角度看,体教融合要做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严格施行。体育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既然是教育过程,必须有基本的评价和考核。依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关于“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明确规定,体育成绩要成为升学的必要条件,体育考试要变“软要求”为“硬指标”。二是必须对运动员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接受基础教育,具备文化知识、学习社会技能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的责任与义务。教育部门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优秀运动员升学提供条件。不允许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脱离正常的教育体制。三是教育部门要建设高水平竞赛平台,培育积累高水平的体育训练资源。学校要成为未来高水平运动员成长的摇篮,必须与体育部门深度融合,共享、共有、共用体育资源。教育部门的会,要改革成为竞技水平最高的青少年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