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半岛·综合体育官网

更环保更安全

半岛·综合体育官网入口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半岛·综合体育入口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行业新闻

半岛·综合体育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半岛·综合体育工业园88号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13800000000

半岛bandao体育官方体育课程的功能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17 02:49:06人气:

  半岛bandao体育官方体育课程的功能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半岛bandao体育官方体育课程的功能范文(图1)

  大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要结合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育心”,更重要的是“育人”。体育教学要如何切实发挥体育的德育作用,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最基本的理念。新课程指的健康是与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健康定义是相一致的,即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为贯彻健康第一新理念,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和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增强终身体育意识;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让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要搞一些适度挫折教育,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克服一个个困难,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的挑战。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例如: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自控能力和协调能力。各种体育游戏,如“通过敌人封锁线”、“炸碉堡”等游戏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内容会时不时的对参加者的思想品德提出严峻的考验。如长跑时出现“极点”,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在比赛中对方犯规,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项目中如4×100m接力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比赛节节胜利时,谨慎从事,还是骄傲自大等。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不断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体育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班委向老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整合、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动作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和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取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学生力争上游,奋赛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予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成就感,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直至取得成功为止。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契合点,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学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常有以下四点。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培养,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工作上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戒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教育学生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在学生有缺点和错误时,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缺点时,也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以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根据体育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体育教育的效益。如在运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结束的要点和难点,讲清动作协调、平衡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动作技巧,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并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个项目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项目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素质教育。如进行队列练习时,就应突出遵守纪律,严肃认真,步调一致的教育;通过各种球类比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团队配合精神。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如在课堂中常有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怕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

  总而言之,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教育的能力,并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法和策略,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导向作用,真正达到“育体”、“育心”、“育人” 的目的。

  没有德育的体育如同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是不存在的。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德育教育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使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的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以体培德、以体启智、以体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以适应未来现实社会的需要,做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

  摘要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预防运动损伤。体育院校作为国家体育人才的主要培养组织和机构,有众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体育院校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对于体能理论的传播和丰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体能训练新理论的发展,功能性训练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主要从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及特点、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依据、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等角度分析,探讨体育学院开设功能性训练课程的可能性。

  功能性体能训练起源于理疗和康复治疗领域,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最早是由Gray在1997年率先提出的[1],指出功能性训练应突出身体动力链的作用,避免单一地训练某环节的力量,将人的身体运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动力链,强调各环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运动模式的建立;通过对不同动作的分析,寻找其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模式练习、躯干稳定性练习和常见伤病预防性练习。功能性训练特点主要是强调关节灵活性与稳定性、强调训练的度、多关节、强调身体动力链、强调身体平衡能力。

  传统体能训练将平衡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等看作综合素质,是速度、耐力、力量等主要运动能力的补充素质。功能性训练认为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运动员体能素质的基础,是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得以发展的基础素质,只有建立良好的基础运动素质模式,运动员的其他素质,包括专项素质才具备了发展的根基,功能性训练是基础力量素质到专项素质的关键过渡。功能性训练重组体能结构,与传统的“三从一大”原则相比,更加重视训练质量的提高(表1)。

  研究也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平均发病率达到90.1%,另外,随着年纪的增大,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也越高, 并且男生发病率比女生高。功能性训练中的FMS测试能够帮助发现运动模式薄弱部位,找出潜在的运动损伤;其中的力量训练具有改善运动模式,预防运动损伤,提高专项技能的功能。两者结合,通过前者检测潜在的运动损伤,通过后者制定相应的针对性训练,能够使身体整体损伤率下降30%,提高体能素质,为更水平的体能训练及专项技术创造科学的体能基础。

  近几年随着功能性训练的广泛传播,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体育学院的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贡献非同一般。关于开设功能性训练的任课教师的选择,不仅可以从参与功能性训练研究的教师中选取,也可以从体能训练或体操教研室的教师来选择:或组织一部分专业教师到国家体育局进行相关培训学习,来进行功能性训练的传播。

  对功能性训练方面的学习,主要从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方面来进行,理论课方面对于所学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基础;实践课则要求所学者具备良好的心肺功能和一定的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跳跃等运动素质,而体育专业的学生较好的具备了开展功能性训练所必须的各种条件。

  开展功能性训练课程所用到的器材主要有弹力带、瑞士球、壶铃、平衡盘、哑铃、海绵垫、TRX训练带等,场地为平摊的木质地材为宜,而体育学院一般都具有这些基本的条件,能为功能性训练课程对硬件的要求提供便利。

  现行体育学院已经具备体育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训练硬件设施,具有有效的教学、训练、管理措施,有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功能性训练课程的设计、开展、评价可以借鉴已有的运动项目,如武术、体操、体育舞蹈及球类项目等。

  近年来,针对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如火如荼,功能性训练也应用在诸多体育项目如体操、赛艇、游泳、羽毛球、田径、网球、篮球、排球、武术、滑雪等,学者们也普遍认为功能性训练整合和利用了先进的训练理念,相比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则显得更多更灵活、更有针对性,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全身肌肉的整体工作能力和力量传递效率,对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1.1教育功能缺失形成单一学科课程的弊端体育是教育。教育具有多功能特点。“对教育功能的分析虽然可以从多重维度进行,但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仍可把教育的功能问题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遗传、环境和教育这三个因素中,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有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从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体育教育的多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造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滞后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健康教育功能不足。从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选用体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因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决定》中的这段原文深刻阐明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决定》颁布实施以来,高校体育开始关注健康教育并将其纳入了课程改革的范畴。但是,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误区(如:理论上认为体育教育就是健康教育;实践中仅仅将传统体育加上健康知识宣传)和传统体育的惯性及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仍然落后于健康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要么将高校体育的任务改头换面,而内容依旧;要么仅仅将原有内容与健康知识课作一简单相加,其结果是“新瓶装旧酒”,使健康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或是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两个相对孤立的系统,未能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故直接影响了健康教育功能的体现。

  其次,文化教育功能缺失。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递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甚至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育或学习的意义讲都是不完整的。缺少文化教育的体育教育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相反加大了他们步入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误区的可能性。从培养人的角度分析,这是重大失误。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据粗略统计,普通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有意识将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体系的学校数量不足三成。

  再看终身体育教育,“体育教学要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各国体育教学内容日渐融入大量的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项目。以美国为例,据美国1984年的一项调查,一些可以终生进行的运动项目,如跑、游泳、网球、健美操等,占美国一般体育教学内容的47.6%,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终身化倾向。”[2]我国高校至今对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理论上对高校体育如何与中学体育有机衔接,使之成为终身体育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其与社会体育相衔接,使之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基础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造成课程实践中的改革目标不明、力度太小,现行课程内容仍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

  总之,由于上述体育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高校体育课程越来越成为一门单一的学科课程,“学生只能获得单一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受到制约。”[3]不仅如此,多种教育功能的缺失使高校体育越来越滑入“就体育论体育”的怪圈,越发难以改变人们对体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由此看来,消除教育功能缺失所形成的单一学科课程的弊端,注重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已成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根据高校学生不同的职业准备性和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生中最后学习阶段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满足学生终身锻炼的需要,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且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最终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接轨。显而易见,要满足学生的这两个需要,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健身实用功能。遗憾的是,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首先,指导思想与实践操作相脱节。一方面,从指导思想看,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学校通过改革已形成较好的课程结构(如学生在校期间可选修12门课程)。另一方面,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又沿袭了一套单一学科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课程内容完全按照竞技教育的要求纵向排列,教学主线,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评价的重点更是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其结果是有助于学生进行长期锻炼的基础实践内容和健身方法被忽略,终身体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被驾空,最终形成了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教学实践的相互脱离。

  其次,课程内容的乡土性、健康性与教学性不足。课程内容的乡土性指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学生对此喜闻乐见,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长期以来,课程内容乡土化在很多高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正规竞技运动项目一直被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促成了学生在校期间与走向社会两者之间的脱节,短期效应显而易见。课程内容的健康性和教学性是指教材应体现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提取和利用竞技教材的健康教育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利用教材自身特有的方法进行身、心健康的自测、自评等方法实现体育技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体现健康教育功能。#p#分页标题#e#

  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竞赛规则、场地器材等结构要素进行合理、适当的改造,使之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健康为本、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锻炼习惯的要求及学生的锻炼能力相适应。

  现行课程内容的健康化和教学化程度如何?尽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多年,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造成课程内容健身实用功能和教学实用性不高,由此形成的短期效应的弊端至今仍严重存在。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宏观上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微观而言,学生每一方面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一定的课程相对应,以一定的课程为途径和条件。不同课程对学生不同的创新素质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交性,在一定条件下,学生通过各种校内、外和课内、外实践的途径可促使其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1)课程教材内容统得过死,弹性化不够。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由于采用按单一学科课程内容纵向排列教材的方法,教材内容及进度被框死,很难将更多的、学生喜欢的内容融入教材;其二,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繁过紧,使教学过程始终不能离开考核内容,限制了教材的弹性。(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以及在课的组织活动方式上,不关注个别差异,缺乏个性化设计,不能适应不同学生体育学习及创新素质发展的要求。(3)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及方法落后,导向性有偏差。

  学习评价内容局限于专业课程本身,无选择性;按“绝对标准”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不考虑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体现的是甄别、选拔功能,不关注激励功能。总之,体育教学内容不是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没有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除此以外,另一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落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沿袭了一条单向传习式的“师传生受”模式,教师既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又是教学过程的操纵者和管理者,最终又是评价者。在这一模式里,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始终被禁锢在“被管理”的氛围中,“自由”和“空间”极少;学什么、怎么学完全听命于教师,自己无探究的空间,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机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能是一句空线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思路

  建立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内容的前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在体育教育中发挥文化教育、终身教育及健康教育等功能是高校体育教育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因素,因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5]这些素质正是通过上述各种教育的过程得以建构。

  建立课程目标还应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据,这些具体情况包括:(1)校情。如教学条件等物质环境及体育氛围、校园文化背景等人文环境。(2)生情。一方面应考虑生源背景、包括学生来源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准备特点。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相衔接、为终身体育打基础这一实际需要。

  纵观世界教育改革史,教学课程的相关资源问题都受到普遍的重视。课程资源将会对老师、学生和社会对课程教育的价值取向造成极大影响,也对课程本身素材的构建和不断更新造成重大影响,并且对课程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相关因素造成影响。伴随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慢慢步入诸多课程系统化研究者的视野之中,从而使课程教学资源问题转变成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应用逻辑式分析方法、专家级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的分析法,基于文献资料与调查分析和探究,使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对体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当做单一系统做相关分析,并针对系统具有的功能、结构和要素来做解析,以更为全面系统解释体育教学用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

  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系统构成是静态和动态系统两个系统共同组建的开放性课程资源系统,其以体育课程作为环境,通过系统的资源整合构成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体育教学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形成有效的课程资源反馈系统达到服务体育教育课程目标。

  体育教师网提供的课程资源的静态系统其结构构成主要分成内在要素与外在环境关系。体育教师网具有的课程资源的静态系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做的分析,其环境产生变化,体育教师网中的课程资源动态系统与体育课程就成为其的直系环境。该静态系统中具有的功能只在其和体育课程具有相关性的环境内,才能真正实现对该环境的功能,并且该环境产生变化时,该系统中的相应功能也将产生相应的变化。体育教师网中课程资源构成的静态系统用一个圆表示,该圆包含体育教学课程中的时空性资源、人力资源、经验资源、知识资源和思想资源等六个方面的子系统。构成体育教学网中课程资源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并用三个同心圆表示,而位于最内部的圆是已经开发利用的体育教学用课程资源,在第二层则指的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已经被认知却没有被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在第三层中也就是最外部的那层体育教学课程资源指的是可以被认知的潜在课程资源。在实践中知识,体育教师网()中较为前沿的课程资源且已经被人们广泛认知,却并没有得到实践推广的资源部分属于第二层的课程资源,而处于研究和探讨阶段的新型课程资源属于第三层的课程资源,而被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纳和利用课件、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等属于第一层教学资源,第一层的课程资源可以直接的对体育教学课程起到支撑和促进的作用,而第二和第三层的课程资源,都还处于纯理论研究阶段,其对体育教学课程起作用,必须利用体育教师网中具有的课程资源动态系统实现第二次和第三层课程资源进入提议课程实践中。

  体育教师网()中课程资源具有的动态系统的作用是用来连接静态系统与体育课程之间的中枢枢纽系统,如果体育教师网的课程资源系统中没有该动态系统,网站中的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和学校中的体育课程实践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该动态系统在结构上各要素间按照组织某种形式与连接顺序组成。具体上,该系统包含的要素主要有明确的开发主体、方法、载体、原则和环节等。该动态系统中要素组合的不同,其形成的技术路径也会有所差异,这也会造成不同的资源载体进入体育教育课程中,从而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并为体育课程实践提供课程资源支持。

  (三)体育教师网中课程资源的静态系统具有的功能,动态系统帮助静态系统和课程资源对体育课程的支持作用。

  体育教师网()课程资源静态系统具有体育课程资源储备和支持的功能。其储备功能指的是体育教学用课程资源在的观念、教学方案、教学信息的传播中介。教师体育网的课程资源系统具有的储备功能在内容上分知识、经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储备功能。在教师课程教学发展的角度上为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体育课程、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等、个体发展和体育课程自身的发展等功能。体育教师网()提供的支持功能指的是其可以帮助维护、保障教师在体育课教学活动,其具体上是可以为教师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制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体育教育网中的动态系统通过通过共享不同地域学校间的体育课程资源,并传递新型的体育教学成果,使不同地域的体育教师能够更多的熟悉新的教学理念,并有机会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方法,再体育教学课程的实践中进行尝试,从而使已经被人们认同的和正在研究中的体育课程理念、方法等被更多的体育工作者接受,并不断扩展和深化体育教学活动,帮助体育教师和学生更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一点,音乐课才能真正受到重视,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展开。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美、劳等诸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音乐课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形式。音乐课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四种功能,即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体育功能。

  有人可能会问:“音乐课何来智育功能呢?”我们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我国在制定教育方针的时候就提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很显然,德智体美四育就概括了当时已经设置的课程。因而,作为音乐课是独立的学科应当属于智育范畴。第二,音乐具有其他智育学科的共同属性。智育,没有人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所有的智育课程都有作为劳动技能的基础知识属性,音乐课同样具有这方面的属性。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也就同其他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智育一样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是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础。②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鉴赏、表演、评论都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完全独立的一门学科。在音乐课中无论进行那一项的学习,学习者都需要理解、想象、联想、记忆、创造等等诸多思维功能的参与。多种思维功能的参与,说明了音乐课具有与其他智育学科一样的脑力劳动特征,即具有智育特征。③音乐同文学一样部属于艺术领域,既然文学跟语言联系在一 起属于智育课程。第三,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应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利用音乐的魅力来能改善学生的情绪品质。即为智育。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映射了音乐可以丰富人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是智育的基础。

  德育功能:即“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可将德育功能理解为德育本质: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看,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从本质的形成的角度看,道德教的本质是不断形成的、需要有所构想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与德育不表、内容与方法等在逻辑上的联系。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其行为变得高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因此音乐课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音乐课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加强德育教育才是关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音乐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德育阵地,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课中理解高尚的情操与道德,来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行。

  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音乐的特点是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生动的节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乐声,为音乐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美的感受。在音乐课上,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音乐美,而应在音乐教学形式上展现美。音乐课,就是教师运用和掌握美的规律,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判断、鉴赏能力和创造才能,从而造就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念、应有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个性的过程。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音乐课的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关于什么是体育的问题,在体育理论研究中有个多种解释和回答。有的人从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并把体育看成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张把体育与竞技分开。有的人从文化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有的人从经济、和文化综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体育教学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身体直接参与;体育与智力活动相结合;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必然以实践课为主,而实践课必须有一定的场地器材作为物质保障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实施。因此,场地器材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过去学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规格多半是按照竞技运动的规格和要求建造和配置的,这样使得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从而远离了体育运动,同时也造成了体育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现行学校场地器材配置的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是推进新课程实施进程的有效办法,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以往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因此课程的功能偏重于竞技功能。新体育课程下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革创新,超越了狭隘的教学内容,将师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转变了以竞技功能为主的课程功能观,真正回归到体育课程全面的功能观。通过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半岛官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就是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竞争那样激烈,没有创新,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面对全球的严峻挑战,国家寄希望于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体育课程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课程资源中场地器材的开发利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场地器材是有限的,但所能提供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却是无限的。教师要通过对场地器材的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器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运用教师提供的思路和活动内容进行选编和改造,激发创造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课改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是体育教师按着“大纲”规定的内容,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校有什么器材,老师就使用什么器材。器材量不足,教法单一,使学生爱好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随着新的体育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目标标准确定了,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参与场地器材的改革创新,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因为教师介入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之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思考、应对这些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专业上的进步。同时通过参与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会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和行动。

  信息时代,任何人所了解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形的资源共享固然重要,无形的资源如经验、智慧、思路如果能共享,则更具有价值。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共享性原则,重要的是在于不仅提供一种方法,更在于提供一种思路,体现一种思想。

  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发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及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利用那些不需要的多少经费开支的场地器材资源,不应借口开发利用场地器材资源而大兴土木,盲目引进设备,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指尽可能开发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场地器材资源,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就会影响性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是指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场地器材资源。如果引入教学活动的场地器材意图不明确、晦涩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可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场地器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场地器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及充分考虑成本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场地器材资源。一般来说,每一种场地器材资源对于特定的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利用不同的场地器材资源。但是,由于场地器材资源本身的多质性,同一的场地器材资源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所以,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种场地器材资源,认识掌握其各自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实效性。

  在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尽管资源多种多样,但相对于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又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点,突出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场地器材资源。

  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没有乒乓球台,可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没有垫子,可利用树叶、草等做成垫子;没有经费购买围棋,可以用扣子甚至石子代替棋子,自己动手绘制棋盘;没有标志带,就可用破旧的颜色鲜艳的布条代替;没有藤圈,可以用山藤制作;没有“山羊”,可用树桩制作;没有沙袋,可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等等。

  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发挥体育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呢?这可从两方面进行讨论:其一为发挥体育场地器材“一物多用”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另外,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别出心裁地利用于体育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福州四中的郑学丹老师就利用空饮料塑料瓶装满沙土制成沙瓶。将其用作轻器械进行沙瓶操练习;用作标志物摆出“瓶道”让学生进行奔跑及跳跃练习;用作投掷物;用作接力棒等。其二为发挥体育场地器材“一用多物”功能。即根据自己地方、学校特点灵活选用体育场地器材,其原则是简便实用。如我们要进行投掷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铅球、实心球,无条件的学校就可以采用重物,如石块、沙包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笔者认为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考虑使用性及便利性。使用性表现在要根据学校场地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而不要强求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如现在学校有一块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场地,我们把它建造成几块小型足球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场地参加活动,当然比把它建造成一块标准场地好。便利性主要表现在场地器材的布局应方便教师、学生使用场地。应多设置综合性场区,便于教师变换教学内容时调动和观察学生。城市中学缺少体育用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变出”更多的体育场地是我们应探讨的问题。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着重在“使用”上,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如一些中小学就是利用学校的边角空地、废旧物品建立了“体育快乐园地”,修建了攀岩壁、攀登架、浪桥、天梯等,学生在那儿玩得兴高采烈、乐此不疲。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虽然缺少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但也有城市所没有的独特的体育空间,这些地方的山山水水,绿地沙滩等都是难得的体育空间资源。如农村体育教学可利用学校周边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如:利用山坡设计出斜坡跑道;利用小溪当游泳池;利用大树做各种攀爬动作、荡秋千以及跳高的支架等;或利用漫山遍野的石头做杠铃、石球、石锁等健身器材;或利用沙滩鹅卵石练投掷、做天然跳远沙坑,甚至还可以开展沙滩排球运动。此外学校在制订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时间表时,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

  除了保证必要的场地条件外,还应该注意体育设施的照明、采光、噪音条件的完善。体育课,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在室内场馆上的,还有在室内上的理论课,因此,场、馆、室内的光线、照明条件对体育教学活动有直接影响。如光线过暗,学生对物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运动的路线变化看不清楚,对黑板或书籍上的字的辨认会发生困难,影响知识的接受。另外,要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远离尘嚣和分心的事物,尤其要避开噪音的干扰。在噪音环境中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肌肉紧张、注意力涣散,有时甚至会出现多疑、易发怒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尽管体育课特别是室外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噪音的干扰,但作为学校来讲,应尽可能的创造好的环境条件,来降低噪音给教学带来的危害,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体育场地设施环境中的色调也会对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讲,不同色彩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映,浅绿色和浅蓝色会使人产生安静、和谐的感受,易于消除大脑疲劳,而深和红色,容易引起大脑的兴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暖色比冷色更有利于体育运动者和健身者的兴奋度的提高。例如,在双杆教学中,刷有木纹漆或浅色的双杆使用率比铁本色或掉漆的双杆使用率高。学生的衣着色彩以及体育器械的色彩搭配,同样会引起教学效果和心理感受的不同,统一着装的班级总是焕发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作者简介:孙学刊(1986-),男,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终身教育;吴锦程(1968-),男,博士,福建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本文通讯作者为吴锦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由政府(教育部)指导和支持、各高校自主建设、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高校师生及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的,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新型网络课程[1]。

  大学视频公开课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响应国家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2011年11月19日,经过各高校悉心创建、教育主管部门严格遴选,由我国“985工程”重点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公开课频道),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一度受到网上学习者的热捧。

  2010年,由地区人人影视字幕组、YYeTs课程翻译组、Ocourse字幕组以及TLF字幕组等国内知名非盈利组织和爱好者字幕翻译机构把国外许多名校的公开视频课配上了中文字幕,这些课程在解决语言交流障碍后,得到了网易、新浪、搜狐等国内著名的门户网站的鼎力推出。2010年11月,网易首批1 200集课程上线,网易公开课的启动,使得中国广大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哈佛大学等世界级名校的公开课程。这些国外名校的优质网络教学视频瞬间走红于网络,受到广大学习者的青睐。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精品课程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部凭借这个发展趋势于2011年6月下发了名为“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其中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目标、定位、要求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并公布了遴选出的39所“985工程”高校的103个精品公开课程选题。同年7月建立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官方网站——爱课程网,同时签约网易、中国网络电视台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官方指定在线日教育部在网上公布了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全部来自985工程重点高校)。

  有研究显示,从网易平台网友对前6批上线门视频公开课的评价来看,截至2012年11月共收到网友评论38 721条,其中肯定支持评价为28 280条,占73.04%;一般商榷评价3 386条,占8.74%;否定评价875条,占2.26%;评论6 183条,占评论总数的15.97%。这表明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欢迎,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课程建设发展态势良好[2]。

  截至目前,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创建并运作两年,先后公布了25批次包括人文社科、农林医药、财经政法、自然科学等领域的400门课程,已有包括“985工程”大学、“211工程”高校、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内的200余所高校参与其中。与此同时,除网易外,新浪、搜狐、腾讯、中国教育在线等各大网站也在使用和传播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及世界名校的开放教育资源。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教育功能不仅仅指积极向上、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作用,还包括那些阻碍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消极力量。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介于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政府着力依靠高校正规教育平台促进创建以非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型社会的有力途径,是一种新型的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得力措施。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由国家倡导、高校建设、全社会免费使用的宝贵教育资源,其具有一般教育形式的正常教育功能。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能够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绝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但不可避免地会包含一些隐形的、产生阻碍的负面功能。本文主要阐释大学视频公开课积极健康的正面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与生俱来的固有功能、本体功能,因为教育只有与主体“人”发生作用,才能体现出其效用[3]。大学视频公开课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教师、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两方面。

  大学视频公开课由全国名校的一流专家、教授、学者等进行知识传授,其相对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授课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势必会对教师、在校生、社会学习者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能为教师教学方式、授课方式改革,以及教学思维、教学定势改变起到示范作用,使其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化。经过长期耳濡目染,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开始悦纳和内化专家、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高校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通过课程中知识观点与自己原有认知的冲突、碰撞,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认知,逐渐接受社会约束和统一标准。因此,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学习者个体一些不够优越的行为习惯积极社会化。

  教育是塑造人性的艺术。“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做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的原来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即精神的天性,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4]。”

  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能够起到使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传播的是一些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基本能够满足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加之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能够保留一些基本的个性存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促进新的个体个性化、兴趣多元化、行为规范化。通过对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观摩学习,教师能够尝试改进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发散教学思维,进行大胆改革和试验,让新型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得到发扬并致力于取得一定成效。而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在源源不断输入大学视频公开课相关知识后,开始树立喜好兴趣,钻研专长领域,保持自己的特色。这些都说明了大学视频公开课对个体的个性化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社会功能是教育的衍生功能、工具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然能够对经济、、文化、人口、道德、科技、自然等产生影响。

  (1)大学视频公开课能够促进人力资本提升,提高社会成员就业竞争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国家站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公平的高度积极引导并力倡高校积极参与、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免费享用的巨大社会福利工程。大学视频公开课由高校知名教师讲授,内容涵盖了人文社科、农林医药、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充分利用大学视频公开课,将极大增长学习者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社会免费培养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就业者和劳动着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人力资本的创造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建设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用。

  (2)大学视频公开课能够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提高年轻一代的觉悟。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免费的教育资源向高校和社会开放使用,是高校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国家致力于教育公平的积极体现,为每个爱好学习的人提供了条件,减少了由于教育机会稀缺、教育资源匮乏与人口不协调导致的矛盾。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活动,通过传播和谐思想、弘扬优良道德和形成正确促进社会的变革,势必能够培养和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启迪广大年轻一代的观念和觉悟。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同样能够进行学习,这对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学视频公开课是积极响应我国新时期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倡导全民学习的有力举措,更符合了当前全国人民中国梦的理想与信念。

  (3)大学视频公开课可以传承中国特色文化,鉴别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众所周知,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的功能。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5] 。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由一定文化领域的专业知识沉淀而成。将专业领域的文化知识通过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非易事。因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并没有像电视台、网络选秀节目那样,盲目追求收视率,追求轰动效应[6],而是极为淡定和坦然,明白自己的任务和原则,以非常态的风格经得起坐冷板凳,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文化吸引力和独特魅力。保持文化内涵和风格与创新传播手段是不矛盾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还需在坚持原则和风格的同时,开拓新的传播途径和目标人群,创新传播内涵和表达方式,给广大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和长期回忆。

  长期浏览和观看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读者不难发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与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两者传播内容、传递方式、传达信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迥异的。笔者认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高校学生专业课的附属,为其专业课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积累。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与专业课是调料与主食的关系,在添加了调味品之后,主食味道才能变得更加丰富。

  而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着重突出人类常识、、文化传承、社会责任、大学精神的普及。笔者认为其长期目标与效应在于促使更多人传承民族文化、承担公民责任、提高觉悟,而并非狭窄的专业课堂知识的补充,并非调料与主食的关系,而是主餐与配餐、主食与香槟酒,或者不同风味菜品的关系。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与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不断交流和文化观念观点的碰撞,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吸收与融合,而这些必须依赖教育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在主动正确选择和甄别的基础上进行。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必然会突破原有文化范式,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拓展与更新。

  (1)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功能符合高等教育的功能性质,也就是说,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功能也可以细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与隐、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引领功能与修正功能,而不仅仅是课堂知识传授所表现出来的育人功能。

  (2)大学视频公开课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育规律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教师的准确认知、客观评价以及通畅的知识传授。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开展不仅要考虑到课堂教学规律,更要遵循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充分考虑到社会大众不同的知识层次水平、知识认知速度和知识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满足高校师生的不同乐趣特长,适合社会大众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背景的需求,为倡导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丰盛的试听课程教育资源。

  (3)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世界教育资源社会共享运动潮流的产物,顺应了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时代要求,但大学视频公开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更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现代公民,对社会成员进行“校园再教育”,通过培养现代公民为民族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更是当前全民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时期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职责。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教育面临某种挑战或危机,那么这种挑战或危机的核心内容仍然集聚于:是培养合格公民,还是驯服工具?是追求,还是假大空?是自由精神的教育,还是(物质、强权)奴化的教育[7]?这是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 胡树祥,谢玉进,陈士平,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3(3).

  雷正光,河南温县人,1945年12月生于上海。曾先后在普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任教。1990年起在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担任课程开发研究室主任,先后出版了《职教课程实务概论》《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双元制职教模式及其实验研究》3本个人专著;2008年退休后继续担任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的学科带头人,合著出版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系统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3本新书;今后,“雷正光工作室”仍将进一步凝聚和发挥职教研究界知名专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就是指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而展开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让“失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有三个层面,即思想层面、机制层面、模式层面。

  ——从思想层面来看,“就业导向的职教体系”,与其称之为一种教育体系,不如称其为一种思想,即一种实践主导、全面发展、为未来就业服务的教育和教学的思想。

  ——从机制层面来看,“就业导向”是一种机制,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经济取向和企业行为特点的教育类型,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这种职业教育将不会取得成功。

  ——从模式层面来看,“就业导向”又是一种模式,即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基于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强调以实践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以标准为基础、以任务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文为支撑、以模式为手段、以过程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而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指的是: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艺、扎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人格和体质。其中,知识可以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内,完善的人格则应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成功的人”不仅是职业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功涵盖了成才及,而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恰恰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

  提出“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即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教育性”,职教学生的素质现状要求我们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化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好的员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获得就业岗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增强。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是为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行为、美好的职业形象、相宜的职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体系要注重四个协调,即:职教课程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协调,职教课程与就业生涯发展的协调,职教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协调,职教课程与生产岗位规范的协调。“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方案的制订,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实训场所、联办企业、师资配备等关键要素。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体系构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合理的专业设置,依照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相适应的专业;规范的课程开发,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有效的教学过程,确定科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具实效性;客观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积极开发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以考核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而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则要凸显四大核心功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学生培养的主体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功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认为,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人文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一是文化课程,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础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二是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三是专业课程,为专业目标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一是认识实习如参观考察,通过逐步的角色转换来融入职校,教学实验如直观演示,通过验证理论使所学的知识逐步深化;二是校内实训如模拟仿真,通过训练技能来逐步融入职业;三是顶岗实习,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理实结合逐步融入社会。

  ——人文课程体系。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文课程体系,包括理想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行为教学、形象教学等。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体系,是一种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教育规律且利于学生就业、利于学生理解、利于教师授课、利于岗位对接、利于素质养成、利于技能鉴定、利于考核评价的课程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依然存在着“培训式”的职业教育,即功利地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一个人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局限性的部分专业技能,而是需要综合素养的培育,以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在职业学校中,人文教育课程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很多职业学校有心完善人文教育课程,但无奈课程结构的限制而难有作为。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改革半岛官网,能够从全局着眼,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从培养一个全面的人的角度出发,利于人文教育课程的完善。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较为全面功能的功能化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的不同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各个模块之间互相联系、相得益彰,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功能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功能健全,绝非一个“空架子”。

  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会考虑到企业的参与,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由学校与企业来共同开发。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并共同参与制订等,以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符合教育规律,并十分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课程的设计是依照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的。这种强调基础性和渐进性的课程,改变了以往急功近利的发展状态,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

  在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中,我们会逐步研究基础课程与项目(模块或领域)课程的有机结合,让职业教育的课程更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理解,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十分全面,而一些仅以技能完善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具有较为宽泛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利于其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校的具体做法是,由分管体育的副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导处、政教处、体育组、校团委、学生会体育部及各班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分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如每年的全区体育竞赛活动的运动队组建和训练;每年的全校田径运动会及全区迎春越野赛、排球半岛官网、篮球等专业性项目;组织复杂的体育活动都由体育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校级篮、排球比赛由政教处、团委组织实施,体育组负责竞赛工作。每年一届学生足球比赛,由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体育组帮助指导并负责竞赛裁判工作。广播体操由各班班主任具体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是教师到操场上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辅导,并负责课外活动场地器材的协调工作。这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各负其责,既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负担又使各种项目和活动落到实处,使课外体育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学校领导干部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列入日程表,形成制度和传统。要经常听取汇报并直接深入检查指导,要做好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作用,要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选择与体育课、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既使体育教学与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对此,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经常举行师生友谊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田径运动会及拔河比赛等,这样既能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比较,又能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复杂工作量大,要想开展顺利又有条理性,就必须付出很多的劳动。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等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每学年的同一时间能如期开展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正规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如每年的学校篮球赛,每当一开学,就有许多学生自己认真加强篮球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身体素质的训练直到篮球比赛结束,形成一种人人参加篮球活动的。如每年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在校田径会没举行前一段时间,各班主任都起早贪黑地组织带领本班学生进行训练,形成良好的课外训练热潮。因此,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认真加以引导,及时把握时机,就能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具体安排有计划、有组织、较系统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只是形式、内容更丰富、更广泛。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要把握住信息输出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活动锻炼中,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安排,及时调整学生课外活动具体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育组是这样做的:在每年的运动会前侧重运动项目的指导;在全校排球比赛前和过程中,侧重引导学生参加排球方面的各种基本技术、技能、战术及基本理论的学习。在这时学生学习热情高,在这种前提条件下进行及时有目的的指导训练活动,学生非常投入,对教师的教学信息接收呈良性状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在排球比赛之后对学生进行锻炼,这时学生会对运动有排斥心理,学生学习不强,课外活动质量也就较低。因而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

  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像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愿意参加,在各种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情感。对此,我们在广泛开展田径运动的基础上,体育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班级体育干部开展各种球类等多种小型竞赛活动,既能使更多人参加,又能起到相互调节的作用。为了活跃课外体育活动气氛,组织师生友谊赛、对抗赛,既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又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推荐资讯